您好,歡迎訪問宜昌交通旅游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官網!


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文潤宜昌顯芳華
【概要描述】長陽南曲清麗婉轉,五峰打溜子情趣盎然,長江峽江號子高亢激昂,香粽苦艾傳承家國情懷……
- 分類:媒體聚焦
- 作者:
- 來源:湖北日報
- 發布時間:2020-06-23 00:00
- 訪問量:
長陽南曲清麗婉轉,五峰打溜子情趣盎然,長江峽江號子高亢激昂,香粽苦艾傳承家國情懷……
千年峽江,巴山楚韻。宜昌在這片傳統文化沃土上,在保護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一顆顆傳統文化的種子在這里落地生根,盛開出多彩的時代之花。
6月21日,宜昌市端午文化旅游產品全球創意設計大賽和端午原創文藝作品全球征集活動啟動,面向全球創意設計達人廣泛征集三大類端午文化旅游創意設計產品,面向全球網民線上征集突出屈原精神和傳統端午文化的藝術作品,再度讓老文化“活”起來,讓新市場“火”起來。
融入時代文化遺產走進生活
長盛川青磚茶、欒師傅手工茶、枝江蒸餾酒、步步升手工布鞋……6月11日,首屆“荊楚非遺購物節”上,宜昌4個非遺重點項目在淘寶、京東等網絡平臺上線銷售,項目數量位列全省各市州之首。
圍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宜昌推出非遺購物節、宜昌·福州非遺線上聯展互動、“我在宜昌學非遺”等系列線上展示推廣活動。打開“文化e家”微信公眾號,進入宜昌非遺購物節專場,市民就可在“云端”選購非遺制茶、非遺工藝、非遺美味、非遺保健等四大門類100余種非遺產品。
“對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就是把它變成百姓日常所需。”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人介紹,去年,宜昌正式成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公共文化服務加速轉型發展,文化樂民、惠民、富民、育民成效明顯,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倍增。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宜昌規劃展覽館、宜昌博物館新館全面建成開放,新增圖書館分館3家,宜昌科技館、宜昌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大型文化場館正在抓緊建設中。“三館一站”及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文化廣場實現全覆蓋,構建完善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
實施城鄉文化品牌建設。著力打造“詩歌之城”“鋼琴之城”“讀書之城”“志愿之城”城市文化品牌。堅持舉辦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長江鋼琴音樂節、中國詩歌節、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宜昌藝術節。推動“一縣一特、一村一品”建設,全市13個縣市區開展重要節慶活動,成為每年聯動各方、帶動全域、影響廣泛的地方公共文化“重頭戲”。打造西陵廟會、伍家崗舞龍舞獅、興山“農村文藝調演”、當陽關陵廟會、遠安嫘祖文化節、夷陵版畫展等150多個基層特色群眾文化品牌。
加大文化惠民力度。袁裕校家庭博物館、點軍車溪農家博物館、枝江三峽步步升布鞋博物館和宜都正國民俗博物館等4家非國有博物館常年向社會提供文化服務。一二美術館、三峽印象、天香書院等非國有文化機構常年為人民群眾提供免費文化服務。“文化e家”數字平臺為市民打造方便快捷的線上線下文化體驗、文化服務和文化消費途徑。2019年,文惠卡市級財政補貼享受用戶5732人,演出劇目226場,觀眾達到46862人次。
非遺申報貼近百姓生活。第六批宜昌市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傳統美術6項,傳統技藝11項,傳統醫藥3項,占申報總數的69%。采花毛尖、宜紅茶、枝江酒、遠安沖菜等多個非遺項目產品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活力。
做活產業傳統文化打開新市場
糊殼子、搓棉線、剪底樣、包底邊……6月15日,枝江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工藝坊內,10余名非遺傳承人安靜地制作著布鞋,18道工藝,全部純手工完成。每雙布鞋200多米棉線,5000多個針眼,都蘊藏著傳承人的匠心和情懷。
“去年我們文化村的銷售額達到了2000萬元。”省級非遺傳承人、枝江步步升布藝公司董事長李厚春介紹,近年來,除了靠非遺手工制品贏利,枝江步步升布鞋文化村還帶動餐飲、休閑等相關產業發展,去年一年文化村接待游客近11萬人、研學團體2萬多人。
在宜昌,三峽人家,峽江船工的生命吶喊讓人震撼;清江畫廊,十碗八扣地道美食令人回味無窮;屈原故里,千年離騷的吟誦滌蕩心靈……非遺和旅游的融合,讓眾多非遺項目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的同時,也賦予了旅游更為蓬勃的生命力。
宜昌大力實施“文化+”戰略,推進文化與旅游、體育、教育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打造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國文化、嫘祖文化等品牌,擦亮“屈原昭君故里、世界水電名城”文化旅游名片。
宜昌還大力推進非遺就業工坊申報及建設,組織三閭刺繡非遺手工坊、土家精細竹編技藝手工作坊等25家非遺就業工坊進行申報。遠安鹿苑茶被評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了眾人返鄉拜師學茶藝,鹿溪玉貢茶業等3家非遺就業工坊帶動解決48名群眾就業問題。
承古納今創意描摹文化之美
6月22日,“云上端午·詩意宜昌——2020年屈原故里端午詩會”啟幕。
此刻,詩歌之城宜昌,處處彌漫詩意芬芳。
不只是詩歌,融入當下、傳承經典,以優秀文化滋潤心田是每一個峽江兒女的不懈追求。
陳家珍是“興山民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今年已經84歲的她,最開心的事莫過于她的一大家人,四代同堂,人人都會唱民歌。二女兒萬梅知、小女兒萬會知都是該項目的省級傳承人,二兒媳王英菊、外孫余長坤是市級傳承人。就連年僅12歲的小孫子萬瑞峰和更小的重外孫女余思懿也已學得有模有樣。
“今年我們新增了10名縣級非遺傳承人,其中不乏30歲左右的年輕人。”興山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何興介紹,隨著非遺進學校、進景區、進基地、進社區活動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扛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現代科技為文化傳承提供新方案。宜昌于2002年啟動非遺保護工作之始,就探索非遺資源數字化保存工作。目前,宜昌市非遺資源數據庫已錄入102個項目、62個藝種、2470名傳承人的數字檔案。“文化e家”APP關聯非遺數字平臺,小屏也能共享數字資源。長陽“撒葉兒嗬”創新運用三維動漫的動作捕捉技術,將傳承人的舞蹈動作轉換成動畫,更輕松簡單的方式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學習、保護和傳承。
表演性的非遺項目,通過精品創作,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宜昌獲得省級以上文藝獎項達200余件,其中《巴土戀歌》《江河戀》《打銀鎖》等10件作品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敲起琴鼓勁逮逮》《愛在山水間》等16件作品獲全國“群星獎”。以國家級非遺項目“薅草鑼鼓”為題材的電視紀錄片《薅草鑼鼓》獲得“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評選活動社會類入圍獎。
一路求索,一路高歌。今日宜昌,優秀傳統文化經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煥發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文旅融合山水添彩
從秭歸的端午文化節到興山的昭君文化節,從五峰的采茶節到夷陵的柑橘節,從唱山歌、跳巴山舞到包粽子、吃年豬宴……在宜昌,文化豐富了旅游的體驗,旅游為文化的保護、開發、傳承、弘揚提供了渠道,文旅融合實現了良性循環、合作雙贏,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青山綠水注入文化靈魂
“快點快點,去看看王昭君生活的屋子是啥樣。”6月15日,來自黃岡的王子成,帶領家人來到興山縣昭君村景區,了解昭君生平事跡,體驗昭君生活場景。
昭君村是民族團結使者王昭君的出生地,當地先后投資5億多元提檔升級,建成漢代民俗風情街、昭君紀念館、昭君宅和娘娘泉等景觀,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獲評中國最美鄉村。
從昭君村出來,僅十幾分鐘車程,昭君別院映入眼簾。昭君臺、陳家老屋、鄉公所舊址、村史展覽館……成為游客了解昭君文化的另一窗口。
去秭歸品幾分屈子風采,到當陽尋一尋關公足跡,去宜都楊守敬故居一探三峽第一學者的勤讀時光……名人文化相擁旅游產業,使越來越多游客駐足宜昌、品讀宜昌、愛上宜昌。
工業文化煥發旅游新活力
全景玻璃環形大廳、光影斑駁的時空樓梯……位于宜昌下牢溪河畔的809微度假小鎮,由昔日廢棄兵工廠,搖身一變成為網紅打卡點。
進入園區,絕壁懸崖間的“工業客房”、歐式風格的時光禮堂、書盈四壁的養心書吧、宜昌最大的室內親子樂園令人目不暇接。穿梭其中,老廠房、工業風指示牌和三線建設標語,仿佛將人們帶回了“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的上世紀火熱年代。
作為三峽區域首家三線軍工主題小鎮,園區在原809廠老舊廠房的基礎上,做舊如舊,加以現代化的改造和粉砌,這里的每一處建筑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更透出獨特的藝術氣息。
營業半個月,這里交出了不俗的答卷:日均入園近300人,已形成網紅打卡點十余個。
宜昌工業發展歷史悠久,工業文化底蘊深厚,已成為電力、精細化工、食品醫藥、裝備制造等重要制造業基地,形成了一批豐富且具有特質的工業旅游資源。
作為世界水電名城,三峽大壩、葛洲壩、清江隔河巖大壩等水利工程成為宜昌工業旅游景區的典型代表。從工程規模及經濟效益上講,三峽工程旅游穩坐龍頭,成為我國工業旅游的典范。
開創全域旅游新格局
“感覺哪里都像景區,很美很舒緩,隨便走走都是旅行。”這是資深旅行商王新兵對宜昌的印象。
風景就在路上,處處皆是風景,正是宜昌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
景區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景區,而是集觀光、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旅游綜合體;鄉村游不再停留于農家樂,而是向著有深度、更休閑、更養生的鄉村度假旅游轉身——
三峽人家風景區,具有濃郁土家民族特色的哭嫁表演,經過重新編排之后,為游客帶來全新的體驗,更具互動感,令人耳目一新;
遠安田野馬拉松的賽場上,“遠安嗚音”“遠安薅草鑼鼓”“遠安花鼓戲”等充滿了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精彩上演,跑者在田野風光里聆聽著流傳200年的深山古音;
夷陵區青龍村里,活躍著一支高蹺舞獅隊,他們是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人,更用高蹺、舞龍舞獅的“絕技”,吸引著前來體驗田園風光的游客,為鄉村旅游增添著文化韻味。
宜昌旅游從業者努力尋找地域文化的正確打開方式,端出了一系列宜昌傳統文化旅游大餐,給游客匆忙的腳步一個駐留的理由。
從南到北,從山村到城市,從觀光到體驗,旅游業已成為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
2019年,宜昌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985億元,接待游客8900萬人次,同比增長13.3%、15.02%。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昌交旅集團 版權所有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宜昌 鄂ICP備16001924號